2024-10-15 复合包装袋
在深圳南头古城,一个正在经历城市更新的城中村里,几位妈妈带着孩子历时3个小时完成自己的独家定制手提袋。 经过裁剪、熨平、搭配外皮与里称、手绘等工序,原本即将废弃的面粉袋在她们手里获得新生。 最令在场者惊喜的是,在创作过程中,空间里除了欢声笑语,还飘荡着浓郁的小麦香气……
这是好奇庙社区营造中心的气候行动社区实践。项目发起人若琪是“奇庙”的儿童友好社区议题主理人,一个南头古城土生土长的深二代。
近年来,旧物改造因其兼具环保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价值,受到手好者的青睐,亦成为颇受欢迎的社区社群活动。但在若琪建构的图景里,旧物改造的出发点不仅是旧物新生,更是链接社区里原本不相关的角色,通过活动达成对“可持续”的理解与共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新的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
今年,若琪在南头古城推动“橙宝计划”儿童友好联盟时,了解到晏谷面包店制作吐司会定期产生废弃面粉袋,便萌发了结合亲子手作周期性开展面粉袋改造活动的想法。
服装设计师出身的面包店老板很支持亲子手作,爽快答应定期提供面粉袋。若琪找来社区缝纫技术达人月亮姐、燕姐商量设计和指导缝纫。在活动真正开始之前,团队共同进行样品创作测试,将面粉袋巧妙地裁剪、熨平,并搭配了PVC材料作为外皮以及服装公司捐赠的面料废料作为里衬,制作成环保包包样品。
5月,在“粤港澳大湾区气候行动小额资助计划”支持下,团队购置2台缝纫机和若干手作的材料,举办了三场亲子工作坊活动,带领孩子和家长们踏上面粉袋的“重生”之旅。
在熨平面粉袋的过程中,现场弥漫着小麦的香气,大家仿佛与小麦进行了一次亲密的对话。“麦香带来的感官体验,打破了时空界限,将亲子家庭、吐司店、麦田和土地连接在一起,进行一次食物溯源。这是活动设计时意想不到的。”
家长们按照设计好的图纸和实际的需求操作,在缝纫技术达人的设计建议和小朋友独一无二的手绘加持下,创作出时尚又实用的专属包包。
若琪发现,产品的功能性会激发大家的奇思妙想。在这之前,家庭一般会把牛皮纸、包装袋这类难以回收的材料直接丢掉,而现在大家会多想一想,这样的一个东西能不能做成什么,可不可以留着再用,下意识会有新的思考,并在群里讨论。面包店老板也时不时提醒“又攒了一批面粉袋,需要过来拿”。
“对一般的社区居民来说,用科普的方式去将可持续的知识点强加给他们不太能凑效。”在若琪看来,旧物改造活动就是缩短居民和高深莫测知识之间的距离,对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持续理念落实到生活层面,是我们面对的环境、生活的家园,原本就是很切身的东西,并不是那么遥远。”
而奇庙的团队也将“减少策展废料产生”作为原则,在活动中尽量使用可循环的物料,例如用具备功能性的物品替代纯摆设的手持拍照牌等。
事实上,奇庙的“旧物改造系列”开始于2023年深圳双年展南头古城分展期间。当时,主张“可持续”的《#家_万花境》 展览在即将结束时,出现软雕塑展品大量EPP填充颗粒难以回收的问题。于是,奇庙与在地艺术策展工作室Cable合作进行一次公共教育活动。
“免费拥抱”邀请社区亲子家庭用家里的旧衣与展览剩余的材料重新组合,创作成抱枕并带回家。填充材料后的旧衣,如敞开拥抱一般,一部分留在双年展期间奇庙打造的“妈妈客厅”公共空间,一部分被参加者带回家。
“南头古城有很多日常化的展览,但这些对于在地的流动儿童和家庭来说有些难以参与。在活动过程中,流动家庭有机会在策展人的带领下去体验展览,也通过制作专属抱枕延续旧衣物所承载的记忆。”
这次的合作回应了“可持续”的理念,也触发若琪进一步的思考与行动。开街三周年的古城IP影响力逐步扩大,吸引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共建,而另一方面,伴随策展、交流、研讨等活动又诞生大量的策展废料。“旧物改造发挥人的创造力,赋予旧物新的生命力,减少垃圾的产生,让社区展览再次回流到社区生活中,也助力可持续思维在大众中的传播与实践。”这个是南头“妈妈手作”的开端。
随后,社区妈妈们又利用展览剩下的碎布头,每人手工缝制懒人沙发的一个面,用EPP颗粒填充成骰子懒人沙发,继而利用废旧衣物、布料创作各种小袋子。
这些“产品”被陈列在“妈妈客厅”或“共益商店”里,销售所得的资金按特殊的比例给到妈妈们,一部分回流到“妈妈手作”的项目中,初步显现社区互助合作社的雏形。若琪希望今年能在产品化的路上走得更远一些,让可持续的行动也能回馈到社区家庭的经济改善,形成持续的动力。“面粉袋改造”便是旧物改造“特色化”输出探索的计划之一。
“可持续,不止是对于自然而言,也是良好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世界生态关系。”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奇庙更关注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缔结,人与生活空间关系的诞生,创造机会让居民关注生活、关注身边。
团队的核心成员大多数是在深圳长大的娃。回到南头古城参与社区营造,对若琪来说,不只是一份工作,更多是因为“家在这里”,出于对自己成长地方的回馈。若琪说,“之所以选择在南头古城驻扎,并不是因为这里名声大噪,恰恰是因为南头处在多方介入、快速变化之下,会诞生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城中村和商业街区的割裂,老邻里和新住民之间的陌生关系等等。”
虽然南头古城在城市更新中举世瞩目,但它与大多数城中村相似,人口有着非常强的流动性。古城内常驻人口24000多人,户籍人口仅占10%,当中本地人更是少之又少,主要以村里的老人为主。迫于租金上涨等现实的压力,很多家庭和商户无法稳定地安住在这里。
在与流动儿童的接触中,若琪知道一些小朋友会在心中默默倒计时。双向的流动性给她的“儿童友好散点托管计划”带来非常大的挑战。但她希望,即便是短暂地一同生活在同一个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能相互请教和帮助的,这些体验能在人们离开南头古城之后转换成经验带到新的社区和生活中去。
在这个意义上,旧物改造的活动不仅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也是在加强邻里间、亲子间的联系与互动,创造居民、商业体、艺术设计企业、公共单位等各角色间交流、合作的机会,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和友好氛围。
为面粉袋改造项目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的月亮姐,是奇庙团队在疫情期间认识的居民。一开始,月亮姐很踊跃在群里分享各种美食烹饪方法。后来若琪了解到,她不仅擅长做吃的,更是手工达人,长期在工厂做缝纫工作,便邀请她做缝纫指导。此后,月亮姐几乎参与了每一场旧物改造活动。
而持续为项目提供面粉袋的面包店老板,因为认同儿童友好社区的价值与行动,愿意向社区孩子开放空间和试吃机会,让晏谷面包店成为社区的“儿童友好点”。奇庙把这个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因此,面包店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第一个补给站。后续,老板还放置免费饮水点,设置乐高墙和绘本墙。孩子在店里玩耍、做作业,有任何情况店员便在社区群里向家长反映。而小朋友的到来无意间给面包店增加了人气,甚至在大街小巷玩耍时遇到寻店而来的客人还主动给他们带路。
若琪觉得,南头古城有另外的地方感受不到的社区感。这里业态多元,不仅有商业、公共单位、个体户,好邻居。“我们所做的,就是促成彼此间需求的双向匹配,让社区资源流动起来。至于各方收获什么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自然发生的。”她相信,这也是可持续的一部分,只有融入日常、双向友好,大家愿意持续进行,事情才能真正的可持续。
接下来,若琪带领的改造小分队将借助“面粉袋改造”项目购置的缝纫机等器械,延续亲子手作活动,并通过进一步梳理与合作,把“社区妈妈旧物改造”发展成更具邻里互动的环保行动,支持大家在互动过程中由浅及深了解彼此,了解手作的技艺。在此,团队欢迎愿意共同使用废旧物料,推广环保理念的合作品牌,更多的创意和想法,以及缝纫爱好者和技术人员加入!
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社区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2024年3月23日,在第64个世界气象日, 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广东省珠水云山自然保护基金会、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 联合 发起“粤港澳大湾区气候行动小额资助计划” , 寻找基于城市常见空间场景的气候行动案例,希望为环保公益项目设计及开展提供新视野、新想法、新信息,同时提升公众的气候意识,激发更多的公众气候行动,推动全民共建解决气候议题的氛围营造,并为企业绿色行动建立舆论基础。
“小额资助计划”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关注环保的个体、企业、商铺、兴趣小组、业委会、工会、社团 , 招募 在城市社区里、湿地、办公楼能够直接或间接助力于减少碳排放 的 开展的 公共 行动 。“面粉袋改造”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气候行动小额资助计划”期间的支持项目。